题目: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
作者:佚名
得分:90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
中午12点,我们在操场上集合,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轻松愉悦的步伐,携着一颗好奇的心,前往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庄——浩仁。
伴随着“淅沥沥”的小雨,我们终于来到了令人神往的浩仁。
是时候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
跨入大礼堂,人群中立刻弥漫着一股严肃而庄重的气氛,原本嘈杂的队伍立刻安静下来,同学们都静静地感受着这饱经历史冲刷的文化礼堂。
讲座开始了。浩仁村干部与我校副校长一同上台,将这块金灿灿的牌匾挂在了礼堂正上方——上面书写着“德育教研共建基地”几个大字。
据钟老师的介绍,我们得知今天主要开展的活动是“校村结对,双堂双进”,是要让我们走出校园、走出学堂,走进村庄、走进礼堂,去感受、去学习浩仁村特有的“仁文化”。
紧接着,老校长就绘声绘色地和我们讲起了历史悠久的“仁文化”——
先说说浩仁这个村的村名“浩仁”的由来吧。你们知道吗?浩仁村以前可不叫“浩仁”,而叫“皓滕”。也不知道为什么,皓滕村村民总是喜欢找事端,惹是生非,很是霸道、傲慢、好胜,在周围村落中“赫赫有名”。因此,和隔壁村的关系闹得挺僵,而隔壁村受到“欺负”,同样也“不甘示弱”,三天两头跑到衙门去告状,让官府大为头疼。后来,一位县官发现,“皓滕”这个村村民实在太过“霸气”、“威武”,于是多次和村民们商量、沟通,终于如愿将“皓滕”改为了“浩仁”。
说来也怪,自此以后,浩仁村民风好转,不仅再也不与周边村落找事端了,而且还与村民们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别村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可以娶浩仁村的黄花大闺女,浩仁村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也可以嫁给别村的文艺青年,就这样,各村相亲联姻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所以,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名字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好的名字可以带给一个人一种向上、向善、向前的积极心态。
浩仁村的初衷则是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仁文化”,用“仁文化”引导村民,鼓励他们做一个富有“仁精神”的人。
老校长的话在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结束了。随后,我们跟着浩仁村村委参观了柳塘湖、景观桥与文化广场。
走在景观桥上,放眼望去,尽是一汪汪晶莹透亮的湖水:它虽没有潺潺溪流那般清澈见底,但却比它多了一份翡翠般的碧绿;它虽没有滔滔江水那般气势磅礴,却比它多了一抹温柔与恬静;它虽没有茫茫大海那样的惊涛骇浪,却比它多了一抹古老的韵味。站在桥上,闭上眼睛细细聆听湖水划过石缝的叮咚乐声,享受微风拂过溪边垂柳的窸窣伴曲,一声声动听的交响曲萦绕在耳畔。这是好水。
溪边有一株参天古树,它的岁数比我们大多了,不知活了多少年,苍翠的树叶,爬满皱纹的枝条,无不在彰显着这位“老寿星”的健康。在它们的周边有一圈栅栏,这是好树。
可为什么浩仁村会有这样的好水好树,一切都源于浩仁村村民、干部们爱护环境的优良品德,是他们的这种意识保护了浩仁村的许多历史遗留下的痕迹。这是“仁文化”的体现。
在浩仁村里,还有许多小河、小溪,在这些河流边上,也围上了一圈栅栏,听阿姨们说,这是为了防止没有成年人看管的孩子与手脚不便的老人失足落河,这也是“仁文化”的体现。
走着,看着,听着,想着,至此,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宁静的小村庄——浩仁村。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Word电子版
将该作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
word格式文档
1、本站发布的作文《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为网友原创或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站作文《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仅代表原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4、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发现会员未经原作者允许情况下投稿发布别人的作品,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
关联搜索:
- 作文题目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欣赏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主题作文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命题作文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范文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1300字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模板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下载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范例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1400字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满分作文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考试作文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参考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1200字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作业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素材
- 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作文怎么写
- 小学作文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
- 五年级作文走进浩仁村,感受“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