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很难出现牛顿作文
作者:佚名
得分:90
中国很难出现牛顿作文
【篇一:被同化的天才】
现在最经常听到的一句抱怨便是:为什么诺贝尔奖的得主中,中国人那么少?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与渴望。然而,归根结底,中国不出牛顿的原因便是浮躁与钻研精神的缺失。天才都被同化了。
人说,毛毛虫只有静下心来化茧,经历数周的磨难,才能化蝶。人才不也是如此?有哪个人才是每天吃喝玩乐,轻轻松松地得了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一边高呼着人才的诞生,仿佛就要发起“全民大炼钢”运动,却没有人静下心来。若是牛顿也天天这样,连苹果树的影子都摸不着,哪怎还会有牛顿三大定律呢?屠呦呦在实验室中做了多少实验啊?数年的努力才让青蒿素闻名于世。若是一直浮躁,不要说科学的理论了,就连科学隐藏在什么现象中,你也发现不了。
另一种现象就是钻研精神的缺失。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都好像僵硬的鸭饲料,一直持续不断地填充着被关在笼子里的鸭子们。在这个灰色的没有疑问与好奇的世界里,极少人选择发问,哪怕是生活中任何细小的部分。偶尔有孩子成为灰色世界中的一抹亮色,提出“为什么”,也很快被成人马虎的应对所同化。中国人啊,失去了好奇的能力,又怎能带着问题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呢?不好奇,不思考,头脑空空。这样的社会风气是导致中国天才被同化的最大原因。
这两种问题的实质便是信息时代下必然导致的问题。在各种高科技的便利下,人们舒适地享受着生活,鲜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去思考一些问题。此外还有填鸭式教育对孩子们思想的僵化与毒害。学校只塞给孩子们知识,却从未让孩子们学会好奇与提问。最重要的并非答案正确,而在于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大概便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缺陷吧。
百年前,鲁迅先生写下《未有天才之前》呼吁民众做培养天才的泥土。而如今我却想呼吁人们去尝试以天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改善浮躁的社会风气。因为培养天才的泥土已经有足够的营养了,花朵却仍然不盛放。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政治强国,人们却总有一种科技滞后的自卑感。因此国人应当戒浮躁,多思考。毕竟要仰望星空的话,首先应当做到脚踏实地。不要让天才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同化,才能使中国出得了牛顿。
【篇二:建木与泥土】
茫茫人海,在中国这片丰盈的土地上,淡薄的苍穹下曾有多少“建木”拔地而起,俯视着大洋彼岸,而如今,繁花凋零,在这片土地上似乎只有漫天沙石和寥寥几根野草,几株盆栽。
是什么造成了这片大地的荒芜,相较于创新之意日益强盛的西方,我们欠缺的是文化底蕴吗?是天赋上的差距吗?我认为不是。鲁迅曾对于天才的养成作过评价,他认为天才确实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个培养的过程是需人民做泥土,从此来辅助天才的出现。
而今的中国社会确实是重视学习的,我们有完备的教育体制,精致而美丽的图书馆,不可谓不重视学习、不重视教育。那究竟与西方相较差在何处?犹太人被称为“天空上的民族”,他们人口仅为千万,也即我国的百分之一,但世上大多数杰出的科学家都是犹太人。他们有个特点,十分喜欢对着天空,半眯着双眸深思着内心的疑惑。我恰认为这点十分重要,我们的社会环境过于刻意,刻意地模仿西方的城市。我们应该坚持自身的文化品质,而非从他人处复制而来,以此作基石,而非如白岩松所说:“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
说到底,这就是社会风气所决定的。若每一个中国人都如犹太人一般坚持自身的内在,而非外来文化的冲击,那整个社会必然不再如现在一般功利。
同时,整个社会想要做好泥土,不仅仅需要独立自主的文化,还需要人们自发的,自主地对自我精神品质的提高。
古时有多少人从亡国的痛苦、被贬的失意中走来,但最后却是因此而得到了内在的升华。李白依旧狂放不羁,潇洒自在;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在《归去来兮辞》中看出他内心的豁达,较之前也是一种境界上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我认为现在的中国人之所以出不了天才,刻意追求成功却一事无成是因为内心中缺乏真正的坚毅。
而当每一个中国人能够真正的拥有坚定的信念,发展自己独有的人生观,坚守着传统文化,社会风气才会有大的提高,也就能造成肥沃的“泥土”,养育神树“建木”,而不至于如白岩松所说“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
【篇三:天才在哪】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中国难以成就出一个牛顿,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为什么中国成就不了一个天才?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按照常理来说,寻找出一个天才并非难事,那为何我们却找不到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成就不了一个天才呢?鲁迅先生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写出环境对人才的作用。一方水土和一方百姓都是孕育天才的土壤,那我们便不得不自我剖析一下原因了。
为何中国出不了牛顿?白岩松说,因为中国人没有时间坐在树下。这理由有些可笑,但事实不就是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大国,其生活压力不言而喻,孩子之间的学业竞争,成人之间的工作竞争,让人已无闲暇时间再去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我们是孕育天才的土壤,而我们自身都缺少养分何以铸就一个天才诞生。我们缺乏思考的给养,理性认知的滋润,我们无法为一个天才创造生存发育的条件,所以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
但这些都不是最后根本的原因,因为无论土地本身多么贫瘠总还是可以提供一个立足之地,生存之源,而究其本源,为什么中国难以造就一个牛顿,主要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人们变得不再充满成为天才的斗志,他们思想上的不重视使得他们行为表现上的不作为,这该如何造就天才?
土壤本身其实总是一种外部条件,而一颗种子若本身就失去了萌芽的希望,那么再肥沃的土地也成就不了一个天才的诞生。
当中国人有空坐在苹果树下时,他们也只会抱怨苹果为什么会砸到头或者心中窃喜地吃下意外收获的苹果。或许在一个旁观者看来这样的行为有些可笑,但我们此时正是那个抱怨的人或窃喜着吃苹果的人。
是我们过于追求表象,太过重视眼前的利益而让我们失去了探究事物真相的动力。我们不懂得追根溯源寻求苹果落地的真相,而只知声讨苹果砸到头的痛楚,我们不明白苹果落地的原理,只知享受其甘甜美味。
假使有一天,当我们坐在苹果树下,能像牛顿一样思考,我们便可不必担心中国的天才在哪,只需坦然成为孕育天才的土壤等待人才出。
【篇四:心有幽兰】
多一点宁静,闲看庭前落花,轻摇羽扇纶巾。多一点思考,在星子如昼的时分倚在南窗旁看月明星稀、河汉清浅。在心中栽下一株幽兰,让自己的心慢慢沉淀,不失为人生的大智慧。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如猛兽追逐猎物般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时时刻刻都在匆匆赶路,生怕自己没有跟着手表上滴答的秒针保持一致的步伐,但这一切却又是徒劳无功、碌碌无为。现代人都活得太表面、太浮躁。
私以为,唯有戒掉骄躁、戒掉肤浅,方能成就大事。
“现今的中国很难出现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选择就是吃了”,白岩松如是说。
诚然,在大时代背景下,所有人都是忙碌的,可是真的没有闲暇吗?美国心理学者劳伦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她指出精英们的时间都是付诸于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而可悲的是,现今我们都太过急功近利,活得太骄躁,若将重要的东西都认为是名利和欲望,自然没有时间坐在树下,更无谓创造辉煌。
“将自己的心奉给思考而不是抱怨,才可以创出自己的天地。”颜宁留学回国后潜心研究,不急于求成。当她的学生替她惋惜,生活无法带给她《欢乐颂》中安迪的豪车和衣饰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此言妙哉!只会抱怨而不会思考的人永远是肤浅的人,是鄙俗的人。生活在生活的表面,随波逐流,将会迷失你的双眼,无法分辨周围的污浊与澄清。如此,你将无法成为冲破淤泥而不染自身的莲藕,被人赞颂;只会成为裹挟着淤泥而生的田螺,为人耻笑。
试想,若人们面对掉下树的苹果不是抱怨亦或是吃了,而是多了一点思考和感悟,那么现如今的社会上、在物理学界的新星或许就会是“诺贝尔哥”郭英森或者是其他中国人了。
要像三毛从沙漠回来后一样洞明世情,不随波逐流,方能学会做人;要像林徽因在云端漫步一样看清世事,不被名利所扰,方能感悟生活;要像路遥“与其认真,不如随意”一样不争名利,淡泊自然,方能直面人生。
兰秀深林,不以无芳而自抑;傲雪寒梅,不因无人欣赏而凋落。学会戒掉骄躁与肤浅,学会忘掉功名与利欲,心有幽兰,才能成就自我。
【篇五:拒绝浮躁,静心生活】
仍记得几年前季羡林先生去世,中国人无不扼腕叹息,说中国再无大师。但是这种扼腕叹息之后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再无大师的结果呢?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话一语中的,现在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一是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而是即使有苹果砸下来,也不会去思考原因,或是抱怨,或是干脆把它吃掉,这真是可怜的结果。然而面对着这样的一个结果,我们该有哪些反思呢?
改革开放数十载,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但是幸福指数却是缓慢爬行。在北上广拥挤的人潮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匆忙,大家都在奔走,都在赶时间,但是最终我们的时间都用到了什么地方呢?地铁里放眼望去,大家都是捧着手机或是ipad,放着的是搞笑的电视节目,或是冗长的电视连续剧。据统计,德国人平均每周的阅读一本书,每月的全国读书量数以万计,但是中国几乎每天都会有新书出来,中国每个人的读书量呢?据统计每人每年不足三本,真是少的可怜,难道不是吗?所以,我们需要向浮躁的生活说“不!”,学着拒绝,然后给自己多一点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回头想一想,为什么当苹果砸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或是抱怨,或是干脆吃了呢?对于自我舒适的追求方面,人们是永远不会满足的。相信生活中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嫌弃生活过于舒适,食物太过好吃,高铁的速度太快,生活过于方便,我们一直奔走在这条不断满足于自己的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金钱来让自己住上大一点的房子,开上好一点的车子,让自己过更舒适的生活,但是对物质方面的无限追求让我们忘记了我们的精神仍旧出于饥饿的状态,并且它已经饥饿了很久很久了。
当苹果砸中我们的脑袋时,果断吃掉是对“食物的尊重”,毕竟“吃货”这样一个词也渐渐的成为人们标榜自己个性的词语了。但也有可能我们在追求舒适度的同时已经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不是没有静下心去思考,而是静下心之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从何思考!这对我们来说更是可悲的!
固然一个大师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每个人自己都应该在不断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多一些精神方面的追求,拒绝浮躁,真正静下心来感受生活,将来的某一天,当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希望我们中能够有人能够成为下一个“牛顿”。
【篇六:未有牛顿之前】
白岩松曾言道:“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的原因一是当今中国人闲暇时间过少,二是中国人在被苹果砸到之后的反应却是抱怨与吞食。”相似的共通感从鲁迅先生的言语中与白岩松先生的话中连起了一条线。鲁迅写道:未有天才之前。而如今我却想提:未有牛顿之前。
“现今的中国社会很难出一个牛顿。”一句话却足以使心灵受到震动。鲁迅先生指出是环境扼杀了天才的出现,而如今看似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大国——中国,不也正面临着如此的窘境吗?有时也会令我感慨,历史历史,以史鉴今,不无道理。
现今的中国人在时间与价值观上较之以往发生了改变。人们忙碌于各种闹市喧嚣之中,很难再有闲情逸致去静心思索一个问题,人们总忙于奔波看似各种的高价值事物,却忽略了其实最有价值的是人类自身的思想。若都如《变形记》中机械可怕的社会一般,那么人们确实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被麻木所操控着,而民族思想与精神文明便会走向泯灭,更别提是否会出现第二个牛顿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而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愿意去挤,去质疑与发现。
于是在当今社会之中,“工匠精神”成了治愈浮躁的一味良方。“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这句话多么触目惊心,在浮躁之中徒添抱怨只会使负能量积累,而对于创新、发展毫无用途。近期热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使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那一份可贵的专注与细致,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反响。亦如日本众人皆知的“煮饭爷爷”与“寿司之神”,是他们愿意静心于自己所专注的事务并为之奉献,在浮躁的社会中注入一剂强心剂。我想,如果人们都醉心于自我事业,甘于深究与奉献,那么现今中国再出一个牛顿并非难事。
白岩松的第三句话是极富讽喻意味的,“中国人把苹果吃了!”人们在一笑而过之后却从心底感受到了人们的漠然与从众心理。货车在高速倾覆却遭邻近村民哄抢之事已屡见不鲜,人心善意的淡薄化、自私化与从众化又如何激发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如何造就中国的牛顿?
未有牛顿之前,让中国的国民素质与创新素质能与发展速度相匹配,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宽容对待这些现象,坚信在时间的淘洗下,中华民族会有价值观、时间观、工匠精神与社会正能量,如此而来,千万牛顿必会孕育而生!
《中国很难出现牛顿作文》作文Word电子版
将该作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
word格式文档
1、本站发布的作文《中国很难出现牛顿作文》为网友原创或网友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站作文《中国很难出现牛顿作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4、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发现会员未经原作者允许情况下投稿发布别人的作品,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
关联搜索: